我的位置:非遗项目>嘉禾灯盏糍粑制作技艺
“嘉禾灯盏糍粑”又称“油炸糍粑”,因制作时需要一个桐油灯盏形状的铁铸模子而得名“灯盏糍粑”。从考古资料和人文资料推断,嘉禾灯盏糍粑最早出现年代应上溯到北宋。北宋年间商贸丰富,人员流动量大,灯盏糍粑易于携带,可为外出的商贾充饥。日后,灯盏糍粑逐渐成为嘉禾的地方特色风味小吃,其工艺技术一直传承至今。
灯盏糍粑外层主料是籼米磨成的米浆,炸后质感酥脆,且焦香味更加突出。在制作时,先舀一勺乳白的米浆倒进一只直径五寸、桐油灯盏形状的铁铸模子里,米浆摇匀后放上一小勺葱花和芹菜,铺几片无皮五花肉或牛肉,撒一小撮调味料,再舀一勺米浆盖在上面,然后下到茶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后捞出。
灯盏糍粑外壳酥脆喷香,内馅嫩鲜咸辣,是嘉禾人民闲暇时光的经典小吃,也是待客会友的独到风味。同时,作为嘉禾美食的代表,它还颇受来嘉禾观光、旅行者的欢迎,是推动嘉禾旅游的“增鲜剂”。故此灯盏糍粑不仅承载着历史与人文价值,还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。嘉禾灯盏糍粑历经千年,历久弥新,更迭的是朝代,亘古不变的还是那被茶油炸酥了的米粉、葱花、猪肉混合的独特焦香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