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位置:非遗项目>宜章花灯小调
宜章小调是一种以唱为主的地方色彩浓郁的民间曲艺形式,其特点为有唱有说、唱说结合、有词有曲,旋律优美。据相关资料记载,宜章最初的曲艺音乐,是在唐朝时期由苏、浙和湘西一带传入宜章,后与其他戏曲、民族音乐和宜章本土文化相互渗透融合,逐步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宜章小调,在湘南一带的曲艺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。
宜章小调的艺术之美体现在曲调流畅、婉柔、曲折、细腻,旋律变化丰富,乐句之间衔接自然,富有逻辑;在表演时有器乐伴奏,并加上前奏、过门、间奏、尾声等,使之更完整。在表演上步法和身段内容丰富,擅于运用扇子和手巾,拥有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程式。在表演形式上有“走竹马”、“踩高跷”“蚌壳舞”等。宜章小调唱腔中大量使用口语化的衬词,少则两小节、多则五至十小节的捎腔。
宜章小调是过去的老百姓在闭塞的环境和落后的物质文化生活中,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。其文化价值在于:一是在宜章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很好地社会教化作用,其题材基本取材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,大都是褒扬正义、贬鞑丑恶,对观众有极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;二是宜章小调班子在农闲和节日前后相互往来的习俗,既增进了村与村之间的往来,又融洽了邻里和村之间的关系,淳朴了民风,促进了社会和谐。